南宋初为何认为,靖康之变罪魁祸首是王安石?原因在秦桧首次罢相_胡安国_吕颐浩_学说

好的,我帮你改写这段文章,保持原意且字数变化不大,增加一些细节描写。

---

我是棠棣,一位历史爱好者。欢迎大家关注我,咱们一同探讨古今历史,纵观天下大势。作为一名君子,一生所求不过是为学问努力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罢了!

秦桧升任右仆射,尽管如此,他和其党羽尚未拥有足够的力量来阻挡吕颐浩入朝的步伐。

展开剩余84%

绍兴元年(公元1131年)九月二十日,高宗封吕颐浩为左仆射,同时兼知枢密院事。吕颐浩资历深厚、声望极高,长期征战沙场,办事果敢坚定,主张坚决抗击金军、恢复失地。他再度入相,对于始终寄望于实现“南自南,北自北”政策的秦桧来说,无疑是极大的威胁。

面对吕颐浩,秦桧难以正面抗衡,于是采取了迂回策略,先从争取人心入手。这便是伪尊周敦颐、程颐二程学说,招揽一批声名显赫的学者为己所用。

靖康之变的惨痛教训,使人们不得不追根溯源,探寻国家覆灭的真正原因。

起初,人们的矛头集中在掌权二十年的蔡京身上。曾受蔡京提拔的国子祭酒、二程学派弟子杨时(龟山)却向钦宗皇帝呈递奏疏,指出蔡京虽恶劣,却不过是“以继承神宗名义,实则挟王安石之法谋取私利”,“王安石挟持管仲、商鞅之术,破坏六艺,行文奸言,颠覆祖宗法度。”“其邪说混淆学者耳目,败坏人心,屡见不鲜。”言外之意,靖康之祸的根本祸首,是王安石的变法。

王安石被认定为罪魁祸首,这一观点在南宋初年几乎成为士大夫们的普遍共识。

因此,学术思想上贬低王安石,尊崇周敦颐及二程,朝廷多次下诏追褒元祐党人,录用他们后代,也是基于这种思潮。某次,高宗与新任御史沈与求交谈。

高宗说:“王安石之罪,在于推行新法。”

沈与求回应道:“圣训诚然如此,但为臣者治朝,未及论是非,先察其心术邪正。扬雄被视为大儒,却写下‘剧秦美新’的文章;冯道左右卖国,罪恶万世。王安石推崇扬雄于汉代,尊崇冯道于五代,心术本已不正。其学说全为曲解,扰乱天下士风,节义败坏,最终导致靖康之祸。”

他举了两个例子:扬雄在汉朝的受宠与冯道历仕五代的经历。扬雄为迎合王莽,曾撰写美化新朝的《封禅文》,抨击秦始皇。王安石有诗歌称扬扬雄遭诋毁是因史官偏颇。冯道历仕多朝,名声不佳,但王安石却将他视为能安抚天下的贤臣,甚至在神宗面前辩护其行为。沈与求用此说明王安石心术不正,坏了社会风气,酿成国难。尽管这种说法牵强附会,但高宗仍接受了。

秦桧升任右仆射翌日,即绍兴元年八月二十四日,朝廷追赠张舜民为宝文阁直学士,程颐与任伯雨为龙图阁直学士。这是官方对元祐党人的褒扬。政治上,他们都反对新法。张舜民曾任吏部侍郎,任伯雨权给事中,程颐则短暂任崇政殿说书。追赠文中突出称赞程颐“潜心大业,无待而兴”,“逆心不从,专引君王正道”。同时严厉批评“违道趋利”的“阿世”和“曲学”,暗指王安石学说。朝廷追褒这三人,正是强调尊崇周、程学说,而非王安石的“曲学”。

秦桧是务实主义者,无固定学说,只要对己有利便崇奉。如今朝廷倾向周程,士大夫亦推崇此学,他自然迎合以讨好皇帝并笼络士族。

十一月,秦桧举荐胡安国为中书舍人兼侍讲,后改为给事中。胡安国字康侯,建宁崇安人。三度考中礼部,绍圣三年进士,廷试考官定其名列第三,无诋毁元祐党人之语。

他是朱长文弟子,精通经史,尤其擅长《春秋》学说,信奉二程学说,曾言:“孔孟之道久已失传,二程始得发扬,方知可学。若学者只能从孔孟学而不得从二程学,犹如入室却不由门。”曾任太学博士,不攀附权贵,蔡京因此忌恨,致以事罢官。政和末至靖康初,多次拒绝应召赴官。后为中书舍人。因直言劝谏门下侍郎耿南仲排斥吴敏、李纲,遭忌恨被贬知通州。高宗即位,曾两度召他为给事中,均未赴命。他学识渊博、刚正不阿,士林中声望极高。秦桧深知自身影响力不足,需依赖其号召力笼络更多士大夫。

李心传称:“建安胡康侯,学《春秋》于伊川,师友杨时、谢良佐。绍兴初,秦会之任亚相,荐康侯侍经席,朝中贤达汇聚。”

由此可见,胡安国在朝中影响巨大。新进士加上原有信奉二程学说的士大夫,形成不小势力,胡安国是这股力量的精神领袖,游说士大夫,极力称赞秦桧胜过张浚。

入朝前,胡安国遭遇两大事件:一是前宰相吴敏任湖广宣抚使,仅十六天便被吕颐浩罢免,降级至资政殿学士、太中大夫;二是湖东提刑周随亨指控知道州向子忞“不法弃城”,向子忞被罢官。胡安国致书吕颐浩,指责其处置不公,称“宰相职务不可擅自占为己有,人才各有担当,不可一概以己度人。”吴敏、向子忞在官场有影响,此事客观上起了扬秦抑吕的作用。

吕颐浩入朝后,力主进都建康,兴师北伐。绍兴二年三月,襄阳镇抚使桑仲遣人朝贡,愿协助攻取京师(开封),乞朝廷出兵淮南声援。吕颐浩大喜,议定出师,任桑仲为神武左军副统制,自请督师北上。

他认为金人与伪齐窥测川陕,若战起由襄阳进攻京师,必牵制陕西敌军;若能驱逐伪齐刘豫,必震慑陕西之敌。并命韩世忠领兵入关,一举消灭入侵敌人。此时吕颐浩专注北伐,未察觉秦桧暗中算计。

高宗以“内修外攘,二相分工”为良策,欣然同意。四月十八日,亲谕吕颐浩、秦桧:“颐浩专管军务,桧专理政务,如范蠡、种夫分职。”

四月二十七日,朝廷正式颁布制书,授吕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,开府镇江。制词称“尽长江表里之雄,悉归经略;召集宿将王侯,皆听号令。”除川陕路由张

发布于:天津市